北佳科技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小程序開發
短視頻運營

常用的6種人類行為模型,讓你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發表時間:2021-02-23 09:41

常用的6種人類行為模型,讓你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
編輯導語:產品經理的日常就是與用戶打交道,因此了解用戶的行為是極為重要的。但是,除了一些顯性的用戶行為我們可以輕易地捕捉到之外,還有一些隱性的用戶行為。本文作者將“五蘊”模型應用于產品工作中,并且對用戶行為進行了分析,讓你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。


產品經理(PM)主要與人、與擬人化的產品打交道,PM在微觀場景下對人類個體行為洞察的深度,決定著其對用戶共情的強弱度、對需求理解的透徹度、對產品方案決策的準確度。但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個問題:學習了多種關于個體行為模式的模型,換個用戶群或產品時,使用效果卻下降了。


所以渴望尋找一種更系統、更透徹地了解用戶行為的模型,有這樣的模型嗎?


有,《心經》中第一段落已經告訴了我們: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佛法中流傳了千年的“五蘊”模型,能一針見血地看到微觀場景下的個體行為。

  • 常見個體行為模型的優缺點?

  • “五蘊”模型是什么樣的?科學嗎?

  • “五蘊”模型在實際產品中的應用效果如何?

一、當前暢銷書上對個體行為模式的觀點各持一角,沒有詳細展示系統化的知識

暢銷書上關于個體(用戶)行為模式的觀點有哪些?

1. 《俞軍方法論》中的行為模型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書中例子:望梅止渴。


梅子酸,人在口渴的情況下談論到梅子,會口生唾液,從而產生止渴的作用。這里用戶的認知和偏好函數里包含了對梅子的認知,也就是他們知道梅子是酸的,“口渴+談論梅子”是一個情境,那么用戶在這個情境的刺激下,會產生一個期望效用——吃梅子,可能認為吃梅子可以解渴,從而會產生行為驅動,比如想辦法向前行軍,去找梅子。


你看,整個原理搞明白了,就覺得曹操也沒那么厲害。俞軍大佬的模型形成閉環,但沒再細分下去闡述根源。

2. 《關鍵對話》中的行為模式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舉個例子:隔壁老王被出軌。


周末傍晚,老王在客廳看喜劇,老王媳婦在旁邊玩老王的手機。老王媳婦發現了一筆老王18號在本市賓館開房的賬單,可明明當天老王去出差了,又想起老王最近晚上常和女同事打電話探討工作(所見所聞)。


老王媳婦猜想老王會不會背叛了,仔細想了想,他最近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,肯定是背叛了(主觀臆想);瞬間心跳加速,極度氣憤(形成感受);老王媳婦大吼:“嫁給你真是瞎了眼,你說18號去出差了,卻在市里開房呀…..”,順手抄起一個枕頭打在老王的腦袋上(展開行為)。


整個過程發生的非???,然而實際情況是:老王18號確實是出差了,但剛好同一天有老同學來本市旅游,老王為了表示因出差無法招待的歉意,幫同學定了一家環境優美的酒店,算是請客招待。老王的差旅費是公司預支的,所以沒有賬單記錄。


你看,整個事情原委搞明白,誤解和亂想也就消失了,該模型闡述了人與人在面對面對話情景下的行為模式。

3. 《心理咨詢》中的行為模式


舉個例子:和女朋友的無名火。

  • 情境:周一晚上,和女朋友在家,保溫杯的瓶蓋打不開了,我讓女朋友扶住杯身,我再擰蓋子,她疑惑地說:“是我嗎?”,我重重地說:“屋里就兩人,不是你是誰呀?”。

  • 自動化思維:一共就兩個人,不是你是誰?還能和誰說話?難道我傻嗎——60分

  • 情緒及強度:不解,不耐煩——80分

  • 軀體反應:氣粗,說話用力——100分

實際上,女朋友心里想的是“我力氣很小,平時自己也打不開,你力氣大也打不開,那你確認我能扶的住嗎?”,然后就試探性地問“是我嗎?”。結果因為我也自動化思維臆想了,故不耐煩地說“屋里就兩人,不是你是誰呀”。


你看,彼此說話的原由搞清楚,也就沒有不悅了。該模型主要關注情景下心理變化及情緒軀體的感受。

4. 《商業模式新生代》中的移情圖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移情圖就不舉個例子了,相信大家能一目了然。

5. 《上癮》中的上癮模型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舉個例子:商超盲盒。大型商超里的盲盒,小孩和青年都喜歡玩,為什么?交給你思考,該模型主要闡述了大眾行事的動機類型及應對方案。


剛剛羅列了5種常見的行為模式,可見,有同也有異。

1)相同點:

  • 抽象出了影響行為的幾個因素:情境、主觀想象、感受或情緒、動機,此類似:五蘊。

  • 在上帝視角看清楚整個過程之后,所有的情緒將平和,所有的誤解或激動將消除,所有的信息不對稱將打破,此類似:照見。

2)不同點:

  • 作者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闡述清楚了方法;

  • 單個方法面對成千上百的個體行為時有局限;

  • 單個方法不夠細化,不夠透徹,不夠全面;

  • 多種方法之間沒有呈現出系統性的結構。

佛家研究“行為與意識”的課題也有上千年歷史,體系相對完善,一起來看看。

二、“五蘊”模型在個體行為角度展示了從面到點的體系化知識

1. 什么是“照見五蘊”?

“照見”是觀察洞見,“五蘊”是佛家關于人體及其身心現象由五種要素積集構成的理論,“皆空”是指五蘊的本質都是空,而非實體的存在。


這里不深入探討佛經,因為咱也不只是專業的文化研究者,只是從科學角度粗淺探討一下“五蘊”模型。


從上一章節延伸,“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 可以理解為:當你洞察到一個用戶所處情境、主觀想象、感受或情緒、認知和經驗、行為動機的時候,便認識到這是用戶的心中所想,而不一定是真相,就此可以突破一切困境。

2. 簡單版的“五蘊”模型-面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重復個例子:隔壁老王被出軌。

老王媳婦的“五蘊”分別是:

  • 色:用眼睛看到了18號在本市賓館開房的賬單,并辨別出同一天老王在出差;

  • 受:不好受;

  • 想:老王最近晚上常和女同事打電話,他可能背叛了,他肯定背叛了;

  • 行:情緒氣憤,嘴上說“嫁給你真是瞎了眼……”,身體的手里拿了一個枕頭扔過去;

  • 識:一般男人出軌的征兆是有女的經常晚上聯系,常用說辭是女同事聊工作。男人出軌的常用借口也是出差。笑話里出軌的也是“老王”。

是不是感覺”五蘊”模型還可以呢?是不是感覺“五蘊”模型和前面5種模型也相似呢?

3. 中等版的“五蘊”模型-線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我們作為人的本體,向外境采集信息的器官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采集到的信息分別是:顏色形狀、聲響音律、氣味、味道、觸感。


“意”大概是你的分別心,“法”大概是你所秉持的觀點,比如你覺得成人老張喊你“喂,去超市怎么走?”,你覺得對你喊“喂”是對你的不尊重,但一個很小的孩子對你說“喂,去超市怎么走?”,你沒覺得不尊重。


“意”讓你分別了尊重vs不尊重,“法” 是你自己所秉持的“同齡人需要尊重我,小孩子不懂事可以原諒”的這個堅固的規則。


每個人的五種感官的能力大致相同,但也有差異,有的人覺得某種光很刺眼,但另一個覺得這種光線很舒服。有時候你認真看書起來,外面的推土機聲音都聽不到,但當不認真起來,外面的一聲鳥叫都覺得很是噪音,不舒服。這便是“受”,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各不相同。


“想”就是內心所認定的并勾畫出的種種外境的情形或相貌,并且為它安立名稱,生起認識的心理。好比,你聽到窗外的鳥叫聲很悅耳,仿佛看到了一只很漂亮的羽毛五顏六色的鳥。


“行”包括內心的造作和外在的行動。窗外的鳥叫很悅耳,心里好開心,情不自禁嘴巴唱起了“我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兒….”


“識”是認識、觀念、知識、經驗、習慣,在多次和這只鳥的互動后,你認識到這只鳥并不漂亮,改變了認為“叫聲好聽就是漂亮鳥”的觀念,也逐漸掌握了一些關于這只鳥的知識,有了互動的經驗,習慣了每天鳥叫相伴。


“隔壁老王被出軌”的案例,再用“五蘊”模型模擬一下:
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
然后呢?


老王正在開心地看喜劇,突然被媳婦打一枕頭,被罵,老王的行為模式是怎么樣的呢?老王的“五蘊”會循環幾次之后做出行為上的回應呢?整個過程極快,花幾秒呢?


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切身發生的一件事用“五蘊”模型做分析,并記錄各種感受和體會。以成體系的個體行為模式的知識為基礎,以親身經歷的事情為分析對象,可以增強PM的同理心。

4. 復雜版的“五蘊”模型-點

我們再將模型的每個環節進行展開、分類、細化,并將其與PM工作中產品相關的概念一一對應,如下: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  • 張小龍說: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、嗔、癡…

  • 周鴻祎說:剛需是人類七宗罪:淫、懶、貪 …

是不是從復雜版“五蘊”模型中看到了需求呢?

是的,“五蘊”模型之“行” 中的“內心的造作” 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戶需求,“外在的動作” 是用戶對滿足需求的方案實施,這也是產品界大佬曾提醒我們所要關注的要點,那么在實際的產品應用中效果怎么樣呢?

三、“五蘊”模型應用于產品工作中進行用戶行為分析,效果顯著,一針見血

今年6月,微信上線了“拍一拍”,玩的很開心,時過半年,“拍一拍”功能被吐槽有點“雞肋”了。但看看微信帶動大家下載安裝App進行版本升級的歷史,就知道,小功能起了大作用:

  • 推廣游戲,需App升級至5.0,同步上線了打飛機;

  • 推廣卡包,需App升級至6.0,同步上線了小視頻;

  • 推廣視頻號,需App升級至7.0,同步上線了拍一拍。

通常在推廣一個商業化較重的功能時,會通過一個社交性強、互動性強、上手好玩的小功能帶動大家一起升級。那我們借助“五蘊”模型剖析一下微信拍一拍,我們沒手機、沒微信的時候,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境:

1. 拍拍肩,捉迷藏

你的好友小劉正在一個人走路,你悄悄追過去,拍了一下他的右肩,然后迅速隱藏到了他的左邊,小劉扭頭向右看,沒有人,本能扭頭左看,你又跑到了他的右邊。直到小劉看清楚是你,你倆笑呵呵扭打一下,快樂同行。


小劉下次看到你一個人走路,他也悄悄追到你身后這樣和你捉迷藏,直到你發現是小劉,然后說:你小子也會這招了呀。你倆笑呵呵扭打了一下,快樂同行。

2. 拍拍你,鼓勵你

某次考試沒考好,好友拍拍你的肩膀說:“沒事,下次一定超前,相信你”?;丶液?,老爸拍拍你的大腿說:“一次失敗不算啥,總結總結繼續加油”。工作下班晚,領導拍拍你的肩膀說:“干的不錯繼續努力”。

3. 拍拍她,轉折夸

看到漂亮的女同事,你拍了拍她的胳膊,她回過頭說:“怎么啦”。你說:“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”。她開心地笑著也拍了拍你說:“嗨,你還挺會夸人的”。

4. 拍拍他,提醒他

在辦公室給同事喊話,他專注做事沒聽見。你走到他身旁,拍了拍說:“我剛喊你了,有個事情……”。


熟悉上面的情境嗎?

  1. “拍一拍”像是熟人間的問候,問候是會回應的。

  2. “拍一拍”像是對話的開始或提醒,被拍的人會有疑問和等待?拍的人看到反應再傳遞信息。

  3. “拍一拍”像是一個轉折,可以表達意想不到的信息。

  4. “拍一拍”像是捉迷藏,親密的捉弄,我會還回來的。

  5. “拍一拍”像是……

看到沒,被人“拍一拍”之后,本能反應是會回應的。那么,“拍一拍”在“五蘊”模型中是怎么樣的呢?


我們從“被拍者”的角度模擬一下,在微信之外,我們被人“拍一拍”時:
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在微信之內,我們被人“拍一拍”時:


PM求佛篇1 - 照見五蘊皆空,看見系統之外的用戶行為

用戶所處的外境變了,人體使用的感官變了,傳遞信息的介質(產品)變了,但用戶的本能、認知、經驗、習慣沒有變,所以“拍一拍”能迅速火起來,也能帶動大量的用戶升級微信至最新的版本。


當你知道拍一拍功能只需要雙擊一下頭像就能完成時,簡單易學上手快,用戶以往的“識”被輕松矯正,并生成新的“識”,所以短時間內大家都玩了起來,火遍全球。



本文由 @七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,如有侵權,聯系即刪。

題圖來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協議